(东西问)多丽梅:中俄宫廷三百年留下什么“国宝”?
题:中俄宫廷三百年留下什么“国宝”?
中俄文化交流既久且广,伏尔加河流域多次发现元代中国瓷器、钱币及丝绸等出土文物,两国间交往通过“器物”留下了供今人研究和追思的线索。这些“器物”数量繁多,最引人瞩目者大概要属两国的宫廷藏品。
故宫博物院、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克里姆林宫博物馆所藏的宫廷交往文物,时间上涵盖了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乾隆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光绪、宣统和尼古拉二世,品类上包括了皇家武备、宫廷服饰、金银铜器、玉器、西洋仪器、各类毛皮、丝织品、典籍……
这些“器物”不仅是中俄文化交流的载体与见证,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更反映出两国在文化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
自16世纪起,俄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东方物产兴趣遽增。17世纪,随着罗曼诺夫王朝派出的第一个正式使团(巴伊科夫使团,1654-1656年)抵达北京,中俄正式开启官方往来。
17至18世纪,中俄两位杰出君主康熙和彼得一世在位。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曾于2014年展出一件中国的缂丝云鹤花卉纹椅披,研究认为这是康熙大帝赠送给彼得大帝的礼品。缂丝也被称为“刻丝”,织造工艺繁复,十分价昂,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该缂丝椅披用金银线编织而成,长164cm,宽64cm。整个画面云雾缭绕、祥鹤飞舞,宛若仙境,寓意长寿。据记载,缂丝椅披最初被装饰于莫斯科皇宫,1700年迁都后被带到圣彼得堡继续使用。
彼得大帝多次派使团来华。彼得大帝掌权之初,伊兹勃兰特使团来华,仍延续此前简单实用传统,礼品除琥珀、动物和毛皮等本国特产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吊灯、镜子、钟表、玻璃制品等“西洋奇巧”,这些产品有些购自欧洲。此后的伊兹玛伊洛夫使团来华,则一改简约风格,礼品中增加了大量展示西方科技的产品,例如钟表、数学仪器、望远镜、显微镜等,堪称奢华,“西洋”元素增加尤其明显。这表明,彼得大帝重视与华关系并了解康熙喜好,希望以这些新奇物品为媒介实现外交目的。
乾隆与叶卡捷琳娜二世
“泉流归极”寓意清王朝顺利平定准噶尔部、回部,实现统一大业,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的体现。研究古币的俄学者巴斯塔尔纳克谈到,“乾隆皇帝用这些古币及上面的诗文,向俄国宫廷机智而优雅地传达了大清实现国家统一和作为邻邦的影响力”。
此外,叶卡捷琳娜二世个人也藏有许多中国物品,格外钟爱的是一套“累丝银镀金浴室系列套件”。该套件以钻石、珍珠装饰,用累丝、掐丝、镂空工艺制作,包括一个装饰奢华的镜子、两只香水瓶、两只彩蛋形状盒和一只长方形化妆盒,均可开合。彩蛋盒用于装薰衣草水,方盒用于装化妆品,单独配有锁和钥匙,外形是一只螃蟹伏于镂雕树叶上,眼睛部分可开合,用于装口红或胭脂。此系列浴室用器设计巧妙,细微处精益求精,彰显宫廷生活奢华雅致,系累丝工艺精品。
光绪、宣统和尼古拉二世
1896年,光绪帝授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赴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尼古拉二世接见了李鸿章,互赠宝星、国书和礼品。根据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馆藏档案,光绪帝送给尼古拉二世的贺礼有古玉、古青铜器、古瓷、掐丝珐琅器、漆器、累丝及丝绸毯等。
贺礼清单中的古铜瓶,经考证为青铜器邿谴簋乙。该器通盖高17cm,宽19.5cm。簋圆形,敛口,鼓腹,有双耳,耳部饰龙首,圈足,圈足下为三兽形扁足。有盖,盖上有圆形捉手。盖顶与器腹饰瓦纹,盖沿、颈部上饰窃曲纹。盖器同铭,4行24字,铭文为“邿谴乍宝簋,用追孝于其父母,用赐永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1897年,为答谢清廷,俄皇派乌赫托姆斯基公爵来华报聘。根据清宫旧藏俄罗斯文物上的俄文款识,银义士像源于此次报聘。在俄方文献的描述中,银义士像“由奥夫钦尼科夫工厂制作完成。塑像主题为解放保加利亚,一位俄罗斯骑士骑在高头大马上,左侧农民赤脚穿凉鞋牵着马缰绳,右侧一名站立的妇女一边亲吻旗帜一角,一边领着孩子,孩子手持带保加利亚国徽的盾牌。整组人物像置于花岗岩底座之上,两侧分别有代表黑山和保加利亚的银雕人物像。”
除“银义士像”外,清宫旧藏“錾莺银酒匜”、“盛花果盒全具”、银珐琅盘(一对)及银树式座双耳洗(一对)也源于乌赫托姆斯基此次报聘。
俄太子东游记
俄罗斯历代沙皇中,尼古拉二世是唯一到访过中国的沙皇。1890-1891年,当时仍为皇太子的他游历了香港、广州、武汉、汉口等地。回国后,陪同皇太子的近臣乌赫托姆斯基将此行写成《皇太子东游记1890-1891》一书,并出版了俄、英、德、法、中五种语言版本。
中文版最为特别,描述俄太子一行游历中国和被接待的盛况。尼古拉二世登基后,下令印制该书三部,其中两部作为外交礼品送入中国宫廷。1899年,俄国驻华全权公使格尔斯委托时任沙俄财政部官员璞科第将此书赠送清廷,受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召见表彰。
多丽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故宫博物院博士后、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7-20世纪中俄文明交流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多次赴俄访学,发表相关论文多篇。